渝中试点再启航,共育智慧新教师 —— 渝中区举行国培计划(2025)-重庆市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发展项目
点击:52 发布时间:2025/10/13 8:47:58
10月12日上午,重庆市“国培计划 (2025)”—中西部骨干项目暨2025年重庆市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发展项目开班仪式在渝中区天地人和街小学人和剧场隆重举行。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肖方明,区委教育工委副书记魏英俊,区委教育工委委员、区教委副主任杨斌,区教师进修学院书记、院长胡渝江,区教委相关科室、区科技教仪中心负责同志出席;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夏泽胜受邀莅临指导,为项目实施指明方向;中国教科院专家同步开启首场专题讲座,带来前沿理念分享。来自全区的校级干部、研训员、学科骨干、青年教师代表及样本学校教师代表近500人组成“学习天团”,共同开启人工智能赋能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征程。

会议由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吴倩主持。作为全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区县,渝中区此次成功申报市级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发展国培项目,既是对前期区域教育实践经验的深化升级,更是市区两级协同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的关键举措,从战略高度与实践维度为项目落地注入了强劲动力。
护航:扛牢区域使命,破解育师痛点
渝中区委教育工委书记、区教委主任肖方明在致辞中欢迎参训学员,感谢筹备团队与专家。他强调,AI重塑教育生态,渝中作为试点区,构建完善“1+N+X”数字教育生态系统,获评全球智慧教育创新奖、全国智慧教育优秀案例等多项荣誉。此次国培既是对前期工作的肯定,更是落实国家战略、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的关键举措。
肖方明书记对参训学员提出了三点希望:一是坚持问题导向,让培训“更实用、更有用”。立足区域、学校和学科实际,聚焦数字化应用中的“堵点”“难点”和“痛点”,带着问题学、带着思考学,利用“专家讲座+入校指导+试点校研修”的宝贵机会,将所学、所思、所悟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是坚持实践创新,让场景“再拓展、再迭代”。以本次培训为契机,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多元应用场景,在智慧管理、智慧教学、智慧教研、智慧评价等方面深化拓展,串珠成链、积厚成势,让前沿的理论和实操指导,与渝中教育一线的实践应用相互赋能、共研共进。三是坚持协同联动,让成果“可复制、可推广”。持续实施“渝中区数字教育赋能牵引行动”,不断健全“专家指导+业务支撑+技术赋能”的推进机制,充分发挥样本校、试点校的带动作用,构建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典型成果复制推广的新生态,培育打造更多具有渝中辨识度和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破局:精研培育路径,确保育师实效
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书记、院长胡渝江详细解读了培训方案,此次培训直指当前AI教师培训“80%内容未能转化为教学行为” 的痛点,提出“像重庆立交桥一样,让技术成为‘车辆’,让协同机制成为‘逾越鸿沟的桥体’”的创新思路。
胡渝江院长介绍,此次培训核心聚焦“四元协同・五维共创” 模式。“四元”即汇聚高校(理论引领)、研训机构(实践转化)、教育企业(技术支撑)、试点学校(场景验证)四方力量;“五维”即聚焦智慧教学、智慧评价、智慧管理、智慧育人、智慧教研五大应用场景。培训将分“训前预学(定需求)、集中培训(学方法)、实践研修(落实践)、交流研讨(验成效)” 四段推进,针对四类参训对象精准设计内容:领航团队(校级干部)侧重学校AI发展规划能力提升,研训者团队强化区域指导能力建设,“应用达人”团队深化场景创新实践,“实践能手” 团队夯实技术应用基础。同时,方案还制定了“学习态度、学习任务、学习成果”的量化考核标准,确保培训实效。
表态:双向奔赴践诺,共促智慧成长
鼓楼人和街小学朱文静副校长(领航团队代表)与重庆市巴蜀中学冯锐老师(“应用达人” 团队代表)分别发言。朱文静副校长表示,将带领学校团队以培训为契机,构建“AI+教育”校本发展体系,打造智慧教育示范校;冯锐老师则承诺,将主动钻研AI工具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推动技术与课堂深度融合,争当“应用创新先锋”,两位代表的发言,从管理者与一线教师视角,传递了参训学员“学以致用、以用促创”的坚定决心。
勉励:项目领航全市,打造育师示范
重庆市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夏泽胜在讲话中首先祝贺渝中区以强劲的核心竞争力成功申报“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发展”国培项目,成为全市仅有的三个获批区域之一。同时充分肯定了渝中区作为教师教育先行区,为全市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作出重大贡献。
夏泽胜主任解读国家战略下重庆市教师发展顶层设计,围绕项目推进提出三点期待:一是深化认知,锚定教师数字化核心。需明确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战略意义——教师是教育变革关键,优先建好教师队伍,方能筑牢教育高质量发展根基。从国际竞争与国内需求看,我国亟需加快教师数字化转型;国家政策亦将人工智能纳入顶层设计,以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驱动教育提质。二是聚焦实效,把握项目“实践导向、应用为要”要求。本次 “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发展”国培项目,区别于共识类、管理类等传统培训,核心是“实践为主、应用为核心”,最终目标是推动教师实现“愿用→会用→善用→爱用”的能力与意愿升级。三是打造样板,探索渝中特色路径。建议以本次国培项目为契机,强化区域学区统筹、压实中小学责任;借力优质平台培育优质教师队伍,探索数字技术与教育融合模式,形成可复制成果,打造全市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人工智能+教育”教师发展品牌,树立“渝中样板”。
明向:专家赋能明航向,重塑认知育新师
随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以《AI赋能课堂转型与教师成长》为题开启首场讲座,为参训学员带来了一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思想盛宴,为参训学员明晰了能力提升方向,为项目后续实施奠定了理念基础。
专家指出,人工智能正在重构教育底层逻辑,而教师的课堂教学,正是实现这一逻辑落地的核心桥梁,我们要从“学以致用” 转向“用以致学”、从“经验教学”转向“数据驱动”,通过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来实现课堂教学的重构。从人工智能与人的关系进一步厘清教师角色认知,正视人机伙伴关系,未来教师需成为“读懂学生的分析师、重组课程的设计师、塑造品格的工程师、联结世界的策划师”,实现教师角色的重启。从教育数字化变革中,体悟我们正在经历的一场涉及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师生角色以及治理体系的系统性重塑。育师,育新师,育良师,需要我们拥抱人工智能,朝着新标准,迎接新阶段,在学习中实现价值认知的重塑。
此次开班仪式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国培计划2025”-重庆市人工智能赋能教师发展项目(渝中区)正式进入实施阶段。在市教委、市教师发展中心的顶层指导与区教委的统筹引领下,项目将以“四元协同・五维共创”为核心特色,通过专家引领、校本实践、联盟研修等形式,力争实现“建设一批创新实践样本校、探索一套教师发展体系、培育一支领航团队、形成一批典型案例” 的目标,推动渝中教育在数字化转型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以智能之笔书写因材施教的新篇章,为全国“人工智能+教育”实践贡献 “渝中力量”。

当前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