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教育实践 从数据治理到流程重塑——渝中区学科工作坊坊主培训简报(三)
点击:45  发布时间:2024/5/31 10:45:52
5月28日下午,一场题为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三要素》的专题讲座在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学术厅举行。作为渝中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项目系列讲座的重要一环,本次讲座吸引了全区校园级干部、智慧教育全员培训学科工作坊主和进修学院教研员近200人认真聆听。华东师范大学顾小清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就如何实现教育数据的“能测量”“可诊断”和“智干预”的问题,与大家进行了深入且富有成效的交流。
讲座中,顾小清教授从四个核心方面对课题做了详尽阐述:数字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化三要素、数据使能的学校方案、发现数字化好学校。讲座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教学范式、组织架构、教学过程、评价方式全方位的创新与变革。她强调,要让身边的数据真正发挥价值,必须让数据留下来,用起来,实现标准化转化,进而利用数字轨迹构建学生成长测评的科学体系,推动实现教育流程的重塑。
          顾教授以学校数智大脑的建设为案例,深入分享了自己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中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成果。她认为,数据基础、数据分析模型、教师数据素养,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三个关键要素。
顾教授强调了数据在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核心地位。要实现教育的能测量、可诊断和智干预,首先必须确保数据的丰富性、准确性和可用性。通过校园多源数据采集,为建立数字轨迹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基础,有效解决了数据来源的问题。
建立数据分析模型是激活数据价值的关键。顾教授通过幼儿园关注儿童身心健康的数字实践案例,详细解释了数据分析如何给教师“写化验单”,给学生“出诊断报告”,给家长“留医嘱”。
在谈及教师数据素养时,顾教授指出,良好的数据素养体现在教师对数据的敏感性、收集能力、分析处理能力、决策力和批判性思维五个维度。具备这些素养的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利用数据驱动教学实践,实现“人机协同”的智能化、个性化教育。
渝中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李立在致辞中对顾小清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了衷心的感谢。他强调,教育数字化转型,本质教育思维的转型,是由质的判断到量化研究的飞跃,是从现实问题研究、理论模型建立到实践能力提升的螺旋上升。今天的讲座不仅为渝中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也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技术赋能教育,教育引领未来。乘“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项目的东风,学院将积极适应智慧教育和教育数字化的需求,加快推进数字化能力与教研体系的深度结合,精准培养教师的数字素养与技能,携手全区同仁,共同迎接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变革。